考研服务more..


招生简章

招生目录

考书目

历年真题

资料笔记

辅导班

报录比

分数线

常见问题

初试经验

复试经验

QQ微信群

more..考研专业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复习备考 > 专业课备考 > 初试经验 > 正文

18年中大考研历史系初试+复试经验

作者:考研网 来源:sysuyz.com 浏览:1652 次 发布时间:2018/4/17


2018考研中大历史系之经验

首先要声明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备考经验,主要针对的是中山大学的自主命题,而且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只供参考。

本人本科在中大就读,但本专业是门理科,非历史,以前被专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故无旁听经验(现在想想怪可惜的)。今年三战考研,方向中国近代史,初复试均为第一。虽然现在只是拟录取资格,还没有被正式录取,不过剩下的事项均与考试无关,所以也来写写自己备考的经验,与同样想考中大历史系的研友们分享一下。

【初试】

先报下成绩:政治59,英语82,专业课240,总分381。学校的线是5555180,总分310;近代史方向在此基础上再把总分提到350

#政治:

感觉与很多备考的朋友不同,政治是我最头疼的一门课,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好说。基本上我就是刷肖秀荣的1000题的选择题,刷的时候在一个信笺纸上写下题号和选项,然后标注出自己觉得难的题和错题。标注完之后再用另一张纸记录下题号,以后就反复刷这些题。后面肖84的选择题也是这样做。这样对错题的把握程度要好不少。另外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对多选题千万不要有思维定式,觉得一开始的是2个选项,中间的3个,最后两三道题是全选这种想法。我就是带着这种思维,考试时到后来改错了几道选择题。

至于大题,我就没啥经验了,根本背不下来,考试一阵胡写论坛上也有各路牛人的复习经验,就不在这里说了。出成绩后发现几十位同学里我的政治是考得最低的,哈哈。

#英语:

英语我觉得比较难的地方就是词汇,其次是占40分的作文。背单词现在软件也挺发达的,大家选自己习惯的就好,我用的是扇贝单词。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我把近年真题的阅读理解拿来扫读(只看单词,不理解文意),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把它记录下来,只记英文,一行一个,一篇文章看下来就组成一个小单词表。接着把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注意只是在文中的意思)查找出来,记在心里,然后对着单词表一个一个复述,没复述出来的做个小标记,等一轮过后再查,然后再复述。时不时重复这个过程进行巩固。

这样背下来,我感觉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背诵的单词会出现自己的语境,比如13年有一篇文章是讲时尚的,里面有low-wagemassive等单词,我在背的时候就会想起作者批评时装行业大规模生产的那些意思。这样背多几遍就会把它们和生产、钱、不珍贵等语境联系在一起,以后再在别的文章里看到这些词就会有代入感,会很快了解到作者在讨论什么领域甚至是他的褒贬态度。当然,再有就是它们都从真题出,可能会对阅读的语感有帮助,甚至直接有相关词汇(好像今年正好又出现了low-wage)。

对于作文,我是这样想的:小作文100词左右,那么大概就6-8句左右。不管是什么模式,前1-2句都用来编起因(你为什么要写这封信/通知之类)或者概括地介绍你接下来打算讲什么(即一般总--总结构的总)。中间3句用来编具体的内容,这里差不多就是发挥想象力的地方了。最后1-2句即写补充事项(比如更多信息请致电XX),或者展望未来(希望您的加入/有空再联系)一类的套话。我的写作其实不算好,这种写作方式可能也不会得什么高分,但至少可以让你在考试的时候免于手足无措,慌了神,影响答题信心。至于大作文,思路也是一样的,拆成几句话、每几句话打算写什么内容。按照这个思路去形成自己的写作方式,找几个备用的句子,不要去死记硬背那些固定程度比较高的模板,到时候临场套不进去容易乱。另外就是多练笔,感觉写作就是这样,只要不动笔就很容易写不出或者卡壳(现在几个月没动笔,明显感到陌生了许多)。

#专业课:

专业课首先是课本。中国史中大推荐的一般是张岂之的那六卷本,不过我感觉那套书太长,加上我当时没找到长子西征这个词眼,而在《中国古代史教程》(见下)里却直接把它用作标题,非常清晰,所以我一念之下没用六卷本。当然这种做法不值得推荐。

中国古代史我用的是朱绍侯、龚留柱的《中国国古代史教程》,黄色封面的那两本。这套书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在它把政治军事的叙事和典章制度分隔开来,比起一会儿叙事一会突然插个典章制度的书要清晰很多。而且他在头一章还有大致的时代特点、史料、相关研究等内容的大体介绍,便于了解学术本身。再有就是它几乎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干扰,论述很平实,这对当时初学的我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近现代史我用的是章开沅、朱英的《中国近现代史》,蓝色封面的一本。这套书感觉晚清部分的框架较为新颖,可以开拓视野吧,而且意识形态色彩也比较淡。共和国部分我用的是王桧林的那本书,浏览了一遍,感觉就这样吧。说到王桧林教授,我觉得他主编的教材几乎什么重大叙事都有提及,可以买一本他讲1919-1949年的(一般叫中国现代史上册吧,或者北师大版的中国现代史),可以拿来当工具书(建议不要从头到尾读,会很枯燥),日后近代史读细了、不见森林时用来查找,很容易重回森林视角。

世界史我用的是考中大一般建议用的吴齐本六卷本。这套书其实我觉得编得不好,说是整体史观,但是很各个小节拼贴起来的味道(我很尊重吴先生、齐先生以及各位作者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但我初读起来确实有这种感觉)。所以过完一遍之后如果有时间还要再按别的线索(如国别史)自己总结一下,那样效果会好些。由于我不打算考世界史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经验就比较少了。

最后还有史学理论。我之前看的北师大版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体验非常差劲,不建议读。其实这方面我觉得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目前还没什么好课本,说来说去无非规律、科学一类。这里推荐去中大历史系官网上,点进史学概论这门精品课程,直接下载老师的大纲和课件来看,有空还可以做做里面的练习。学这门精品课程会有惊喜,学下来你会觉得视野开阔了很多。今年答有关马克布洛赫的题,它就帮了我很大的忙。

至于教辅,我用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历年真题解析,还有山东大本、范无聊、2000题也都买了。我用这些书主要是来当工具书用的,参考他们的答案,以及组织答案的方式(如名词解释三段法)。因为我背功太差,就没去背那些内容,而且说实话,这里面有些答案实在是太糟糕了,甚至有错误,不忍心去背。

接下来说说具体的备考。名词解释我主要是用历年真题解析或者其它有题的书,直接闭卷做上面的题,然后再在开卷的情况下写一个自己满意的参考答案(如果你对书上的答案感到满意,可以跳过这一步),并以此来给自己闭卷写的打分、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这样练过之后,思路明显会开阔很多,而且慢慢地遇到不懂的词也能出一点(当然这只是针对应试而言,真正学习时肯定要打牢基础、勤查资料,不能臆测)。

材料题的话我没有刻意准备,但也说下经验吧。中国史的材料题一般是古代史,15-18年都是宋史。古汉语不好的朋友建议买套王力的古代汉语及同步辅导练习,看些史书类的文选、练一些里面的断句题。另外这方面要对中国基本的典章制度了解一下,例如中书门下”“帖经等,教材里一般都有的,不用太着急。世界史的材料一般是中古史(遇到基督教时会至上古),考点感觉大多数都是课本能看到且比较重要的,比如大宪章、教权与皇权之争、尼西亚大会等,把课本知识点看熟一般问题都不大吧。至于史学理论,我觉得虽然有材料,但考的还是比较像简答/论述题,认真学习精品课程之后一般都会有思路。

论述题的复习方法大体与名词解释一样,还是要在闭卷的状态下调动大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如何读题、分点。当然教辅上的论述题比较多,而它的写作又比较费时,所以我考虑到中大出的题一般都比较宏大,就勾选了较宏大的题来做。这样一来量就比较少了。

另外,学有余力的朋友最好读一读教材之外的书籍或论文。教材我觉得读两遍就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继续只读教材,提升理解能力的空间并不大。关于书籍的选择,现在的书单非常之多,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就可以,可通史可专论。当然我个人从学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出发,建议读一些非考证、非通史的书籍,对理解能力的提升、突破马主义的叙事有很大的帮助(仅个人视角的建议,有的如考隋唐史方向的朋友恐怕不能忽略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文字)。我自己对思想文化史比较感兴趣,就上豆瓣挑了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来读。结果此书序言及多篇论文令我相当震撼,印象非常深,后来正好就在近代史那道论述题上用到了。

最后提一下平日的时间分配。我的作息其实不太严格,没有时间表,大致是先写8-10题名词解释,然后刷50-100题肖秀荣的选择题,再就是英语,找34篇文章的单词然后进行背诵。其它有剩余时间再见缝插针地搞论述题和英语作文,有时候一个人吃饭,就会趁机思考论述或作文。此外,在读完课本之后,基本上每天晚饭后都会看1个多小时的书籍或论文,我主要利用这个时间读了许纪霖的书,还有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的二-七卷。因为我并不背诵历史学的东西,所以可能省出来了不少时间。至于其它具体的都记不清了,想要规范每日作息的朋友可以参考其他牛人的帖子。

【复试】

#考前准备

复试准备的话,名词解释那些基础知识一如以前(附:网传笔试题,忘记的那个名词解释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它的准备感觉每个人因为各自的方向、兴趣爱好都不同了吧,这部分内容也更加千差万别,所以也是讲讲我个人的准备内容。

首先我因为感兴趣思想文化,所以看的都是这方面的书籍。我主要看的是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这些,篇幅不大,但很能启发人;也复习了许纪霖的书及通史中我最喜欢的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关于这个书的选择,除了兴趣之外,我觉得可以注意几点:一是按我的复试经历来看,现阶段不用非得读中大各位老师的著作,只要方向合于历史系学术群体的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可以;而且仅就应试而言,读老师自己的著作,被老师细问的概率或许会更大,把握不好的话有弄巧成拙的麻烦。另外感觉近代史不像古代史,没有太辉煌的著作(如陈寅恪先生两大隋唐史著作之于隋唐史),因此现阶段也不一定非读与学术方法有关的作品(如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等)不可,那样或许亦容易被细问,所以目前还是以了解为主吧。当然这个也仅是我的个人体验,不能拿来照搬使用。

此外,对于论文也要继续保持关注。这个时候可以开始关注至少一种杂志,并且每期的论文摘要都要看,文章则按兴趣选读;也可以关注一些相关的公众号,及时了解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我关注的主要是《近代史研究》,有时候也随机读一些公众号推送的其它的文章,或者澎湃的访谈。这样至少有助于视野扩大,这次笔试考新XX史评述的时候,我原先读过的内容就正好派上用场了。

#面试与英语

接着是面试。面试的准备工作,除了读书之外,可以先拟好自我介绍,并试着自问自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日后如果上了会有何打算之类。自我介绍我们只有1分钟,所以各位在准备时注意只讲与学术有关的想法,其它诸如爱好甚至家乡什么的就免了吧。

具体面试那天,世界史面试与我们不在一起,所以就只说一下中国史的面试。我们这次是古代史和近代史一起的,古代史先面。印象中每个同学大约进去20分钟左右(包括考察英语),也有进去半小时的。我排在中间,进去的时候先自我介绍(没有说中英文,我用的是中文),然后老师问问题,最后考察英语。我被问到的问题,现在想起来的至少有这么几个:为什么想学历史?又为什么想学中国近代史?在你看来,历史爱好者与历史研究者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考上了的话,未来三年有什么打算?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都比较简单,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它们不正好是很多考研的朋友们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吗?而且比起具体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更难,因为可以直接考察你对历史学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建议大家平时备考时也多想想这些问题,逐渐明确下来,算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吧,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

问完问题之后就是英语。考查方式我们是给一段英文材料,要求2分钟内读一遍后,再给2分钟复述大意,说得越多得分越高。材料是有关清代的口岸贸易的吧,不对我的口味,之前了解了一些思想文化的单词如orthodoxydialectical等没用上。感觉文章专业词汇比较多,而且关键的几个词如总督、户部等当时不认识,加上文章亦有较多的形容词(可能是老外写的,现在初步怀疑是范岱克的《广州贸易》,纯瞎猜),于是在这里跪了……不过仍然有几点可以注意,一是除了复述之外,之前还有一个读的过程,想来也是要打分的,建议大家准备下这点,毕竟文章较长,需要流利地读出来才能读完。二是如果不懂不能乱猜,我在考试时一时心急,自作主张把总督那个词瞎猜成了走私者,现在想想肯定给老师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如直接承认这个关键的词不会可能还好些。

总体来说,面试时不用太紧张,按照平时准备的去回答即可,如果遇有不会的,即直接承认说不会,老师的学术敏感性超出你的想象。我记得我回答某个问题时引用了王元化教授的一篇文章,说他在谈到杜亚泉批评蒋梦麟XXX时,他提到这像是马克斯韦伯的意图伦理。由于我在口语时语法不严,后一个他没明确指明是王元化,老师立刻愣了一下,好像是在问杜亚泉认识韦伯吗?,后又立即反应过来我可能指的是王元化教授,便没打断我。所以大家在回答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勿强作解答。另外面试如果在中间,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有些长,这时可以与周围一同等待的同学聊一些想法、方向兴趣等等,对放松心情会有不小帮助的。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818(微信号)